权威发布|东营市召开东营市全面深化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

  9月22日,市委宣传部召开东营市全面深化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邢伟;东营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改革办主任、新闻发言人杨奎强;垦利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主任王国元,共同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8.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邢伟

  今年以来,市委深改委全面贯彻中央改革部署,认真落实省委深改委改革工作安排,纵深推进215项年度要点任务落地落实。截止8月底,215 项改革任务中已完成74 项,其他任务正在有序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全国第5家农业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权、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改革,完成国内首个以长江水、黄河水为标的的水权交易案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起“1+2+5”市属国企发展格局;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连续两年增幅超100%;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协同监管工作获交通运输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市各级各部门新争取省级及以上试点示范任务57项。

  工作中,我们着力在提升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谋突破,深入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等八大系统集成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集成改革方面

  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报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顺利通过专家现地考察、国家部委意见征求、专家评审。扎实做好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工作,圆满完成世界遗产中心国际专家对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申报项目的实地评估。持续推进沿黄生态长廊建设,新造林220亩,补植提升1853亩。大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6个省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全面铺开。深入实施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路径。在全国沿黄公安机关率先提出并建立“生态警长”机制,在沿黄河138公里、滨海464公里生态带和118处城市湿地动态配置“生态警长”219名。在全省率先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县区法院全部成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实现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案件就近快速审理。创办了山东生态文明学院,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水平。

  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集成改革方面

  成功举办了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盐碱地国创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构建了“1+3+16”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设立2个院士工作站,吸引组建科研团队37支,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题项目8个。加快建设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库、特色种业产业园,开展30余个耐盐水稻品种(品系)试验,收集耐盐大豆、耐盐水稻、林草等种质资源9200余份。扎实开展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5.55亿元,开发盐碱地耕地后备资源3.88万亩、改造提升8.36万亩。制定并发布了全国首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方标准,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48.6万亩,单作种植9.6万亩。

  在能源安全保障集成改革方面

  全力支持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增储上产,扎实推进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建设。与胜利油田共建区域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平台“碳源汇”,推进胜利电厂百万吨CCUS全产业链工程,打造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渤中海上风电A、B1、B2场址项目全部并网,山东单体容量最大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564.6万千瓦,装机容量、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7.7%、64.6%,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装机容量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全省首个绿电制氢、绿氢替代灰氢项目建成投产。

  在安居富民集成改革方面

  持续推进收入倍增行动,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30元,居全省第3位。全市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15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持续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有效提升了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组建2家城市医疗集团,建成24个专科联盟,东营区、河口区在全省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试点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深化社会救助品牌创建,“救急难”的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十大创新”典型案例,利津县、广饶县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乐安情”、“利吉救”获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有效路径,正在加快制定共同富裕目标体系和先行区建设方案,努力在打造共同富裕省域范例中走在前列。

  在产业转型集成改革方面

  大力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成功入选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实施“领航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以“链主、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为核心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市15家企业入围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4年居全省首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36家;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家,连续两年增幅超过100%;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增长87%,增幅居全省首位。扎实开展“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行动,实施“四新”经济项目133个、完成投资298亿元。高水平建设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胜软“云帆”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88个重点“智改数转”项目,揭榜创建55个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60家企业入选省级“晨星工厂”培育库。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新落地海克斯康赋智中心等20个数字经济项目;加快推进东营算力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鲁北地区最大的算力中心。

  在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方面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64个。聚力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建设,垦利“稻乡蟹缘”示范区、河口“绿野·海韵”示范区、省黄三角农高区丁庄示范区入选全省第二批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河口区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推进顺利,实施“三变”项目75个。加快推进农村建设用地领域改革,4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起“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的宅基地联审联办机制。

  在区域融合发展集成改革方面

  全力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获批建设“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10个碳中和关键技术项目实现就地转化。制定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标准及工作规范,推动5大类83项油田服务事项下沉。打造了全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油气管道智能化监管水平。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金湖银河片区、东辛片区等建设进展顺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引入“寸草心”养老、“慧耕心田”早教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全市187个城市社区已有57个达到完整社区标准。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广饶县被评为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利津县被评为高质量发展进步县。

图片4.png

      在社会治理集成改革方面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评估。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幸福家园建设,依托山东幸福家园社区学院,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全员大轮训”。中组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重点推介了我市领办“公益市集”、建设社区学院等经验做法。深入开展物业领域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改造等工作,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文通报表扬。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请问,今年以来,东营区是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图片5.png

  杨奎强

  今年以来,东营区认真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坚定打造“两大战略”主战场、“三个升级版”主阵地、“五项工作措施”主力军的目标定位,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活力。截至目前,新承接国家级试点2项、省级试点12项,200余项重点任务均达时序进度,出台各类改革制度文件20余个,未成年人保护等8项工作做法得到中央部门、国家部委肯定认可。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系统谋篇布局。一是谋实改革路线。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为重点、6大专项领域改革为主线、积极承接90项上级改革任务,自主论证6个集成改革项目、15个小切口改革品牌、106项重点突破事项,形成“6+6+15+N”区域改革推进体系,实现既在面上探索,也在点上发力,又在微处攻关。二是协同攻坚突破。创新“区委主要领导点题—区级分管领导领题—区委深改会开题—部门一把手破题”重点事项突破机制,配套构建“改革办+专项小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协同攻坚体系,“改革戏大家唱”的氛围更加浓厚。三是强化督导落实。建立健全日常量化考核、“一张清单督到底”等改革考核、改革督查机制,坚决推动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重大改革举措及时落地见效。

  二、把握战略定位,激活引领发展动能。一是聚焦“第一要务”,稳中向好求突破。实施重点产业“技改升级+链条延伸”并进工程,石油钻采装备、石油技术服务分别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理顺园区、镇街管理运行机制,东营高新区创新驱动指标连续2年位列全省前10位,化工产业园在全省率先通过沿黄重点地区扩区调区后合规性工业园区认定,“千亿级”园区建设全面起势。二是聚焦“第一动力”,进中提质求突破。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互融共生创新生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8%,61家企业获省首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入选数量创历年新高。聚力突破“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布局建设胜利油田唯一的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黄河三角洲绿色算力产业园即将开工,获评全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县区。三是聚焦“第一环境”,惠企纾困求突破。深化简政放权、流程再造,“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政务服务事项达1050个,全程网办率达到98%,全市首例跨市异地评标项目完成开标,作为全省唯一县区代表在全国涉案企业合规现场会作典型发言。

  三、找准重点靶位,释放关键带动效应。一是打造教育满意之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胜利五十八中、行知实验学校年内完成建设,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胜利一中等在地学校开拓发展。创新实施“三名两体”建设工程(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青年管理干部发展共同体),探索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课堂”模式,全市唯一推荐申报省级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连续2年在全市公共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中排名第1。二是建设特色公园城市。突破“绿化禁区”的思维局限,探索“公园+”“+公园”建园模式,构建起“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全域公园体系,累计建成各类公园104处,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三是关爱新兴领域群体。实施锻强政治引领力、提升民生响应力、增强社会保障力、激发治理融合力“四力”集成改革,构建全国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城区”标准化体系,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宇燕在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场会上给予高度评价,改革经验被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刊发。

  下一步,东营区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省市区发展大局,坚持改革谋划再深入、推进措施再加力、改革供给再精准,以改革“走在前”,推动发展“开新局”。

  鲁中晨报记者

  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东营区作为中心城区,请问,是如何以改革思维推进城市工作的?


  杨奎强

  今年以来,东营区坚决扛牢市委市政府赋予东营区“打造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魅力城区”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理念转变、难题破解、境界提升,推动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年有突破、三年大变样、五年塑新态”,开启了西城建设发展新局面。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品质新西城。探索建立“3大圈层—14个片区—N个更新单元”三级管控体系,完善《城市更新安置补偿实施意见》等政策供给体系,历史性实现“城市更新一张图、一套政策管全区、一把尺子量到底”。创新“完整熟化”模式,对重点片区先期做好功能配套,以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坚持公共优先,建设幸福新西城。强化卫生惠民,实施总投资10.8亿元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支持油田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打造大中小联动、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突出的区域医疗高地。加快建设畅通城市,实施总长度24公里的19条道路贯通工程,打造畅通、韧性、宜居的城市环境。强化养老服务保障,投资4.9亿元实施区人民医院等2处康养中心建设,德康宁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预计10月份投入运营,全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区。

  三是坚持产城融合,建设活力新西城。在传统商圈、街区导入大型综合体、沉浸式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楼宇经济、商圈经济、文旅经济、科创经济协同发展。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重点楼宇项目7个,税收过千万的楼宇达13栋;打造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5处,建设万达万恋街等特色街区9条,新城吾悦文商旅综合体即将投入运营;布局欢乐油城等重点文旅项目,成功举办沿黄九市全民健身龙舟赛、河海音乐节等重大赛事活动,上半年全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2.1%、46.5%;东营科教园区累计入驻86家院企发展,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5项,聚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双创”社群生态。

  鲁网东营频道记者

  近年来,垦利区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整体改革工作,着力打通制约发展的难点堵点,取得了积极成效。请介绍一下垦利区2023年在集成改革方面的做法以及推进情况。

图片7.png

  王国元

  今年以来,垦利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改革决策部署,锚定八大市域系统集成改革,持续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提升,不断发挥改革整体效应,各领域改革攻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正在推进国家级试点7项,新争取国家级试点3项,在国家级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4次。

  一、聚焦重点改革任务,集成构建稳步落实的高效机制。一是“规定动作”做到位。突出改革发展融合联动,抓实省市改革要点任务落实,深化集成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7方面、183项改革任务,全部明确标准要求、责任主体、实施路径和攻坚目标,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达效。二是“自选动作”出亮点。高规格开展“创新突破年”活动,区级层面发起“七大创新突破行动”、镇街和部门层面自主谋划148项创新突破事项,通过建立“梳理难题、研究方案、攻关突破、向上争取、宣传推介”闭环体系,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新跃升。目前,全区层面推出制度创新成果20余项。三是“特色动作”创品牌。开办“创新大讲堂”,围绕发展障碍、瓶颈难题,安排部门主要负责人讲解创新工作思路办法,与会人员交流互动,碰撞思想火花,推动各级各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目前,已开展10期,推动营商环境、税源培植、安居富民等各领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二、深化关键领域改革,聚力攻关赋能发展的重点事项。一是以产业链集成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深化产业链链长制集成改革,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化工五大优势产业,以补链、延链、强链为主线,做好项目打造、双招双引、技术创新文章,深度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五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26%,经济指标贡献占比超过30%,成为全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增长极。二是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动强村富民。在全省率先推开村级“政经分离”改革,推动村党支部领导下乡村治理和经济建设“双轨并行”,鼓励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独立法人抓好集体资源开发管理,让群众“以地入股”享受红利,入选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比如,红光老十五村通过改革,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2000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由4000元增加到8000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2万元。三是以黄河水超载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省首创水资源“方均效益”评价改革,深化“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改革,连续两年实现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指标双达标,2022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31.6%、1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7,入选国家级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全省首批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三、锚定特色典型打造,全面推出走在前列的创新经验。一是打造特色改革亮点。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垦利重要指示要求,围绕“三个升级版”、8大领域集成改革,确定了14项重点改革事项,分别由区领导领衔推进,着力将点上的创新突破转化为面上的工作亮点。目前,“五教共育”推进家庭教育做法得到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批示;“耐盐水稻等新品种高效栽培示范”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层示范项目;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等4个国家级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挖掘培育改革经验。聚焦打造原创性改革经验,建立典型经验项目库,按照每个部门3项、每个镇街及功能区2项的标准进行联合打造,形成了梯次培育、多点起势、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今年,培育了30余项典型经验,盐碱地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超载治理等经验得到省委改革办认可。三是储备用好改革试点。创新建立试点线索交办、台账跟踪、评估验收、经验推广“闭环”管理机制,突出全过程激励导向,推动3项国家级、7项省级试点落户。坚持试点质量与改革成果相匹配,7项国家级试点完成建设任务,并全部达到评估验收标准。

  下步,垦利区将锚定省市改革部署,持续深化系统集成改革,坚定改革决心、凝聚改革合力,以攻坚的状态、攀登的精神,在新起点上奋力谱写改革新篇章,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垦利力量!

  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记者

  盐碱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垦利区盐碱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盐碱耕地面积的1/3,可以谈谈垦利区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创新工作吗?

  垦利区聚焦盐碱地农业资源扩容提质,集成推动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从“农业荒漠”向“生态粮仓”转换的有效路径。目前,垦利区耕地面积达到81.9万亩,净增18.5万亩,超出耕地保有量任务7万余亩。

  一是突出改良优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围绕破解盐碱地碎片化、低效化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47.1万亩,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研发中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实验田含盐量由16‰降至3‰,新试种的“济麦60”刷新了国内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记录。推广设施渔业、集中式光伏等新兴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突出绿色有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多层立体混养、轮养、套养模式,真正实现“一田两收、一水两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开创“柽柳+肉苁蓉”林下种植新模式,寄生在柽柳根部的管花肉苁蓉亩产值达1万余元,“盐碱绿植”成功转换为“生态产品”。推进盐碱地地上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渔菜共生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年产值达700余万元。

  三是突出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扎实推进“种业创新”,产业化推广12个优质耐盐水稻品种,“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达到11.6亿元;建设国家大豆耐盐碱区域实验基地,9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入闱“国家级沿黄大豆优势产业集群”。把智能化管控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新建的工业化海马养殖基地,年均产能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55%,盘活了盐碱地“蓝色经济”。聚力发展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集群化产业,与京东共建智慧冷链物流园,合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农产品集散地。

  四是突出规模带动,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探索将工业产品管理标准应用到农产品,建成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大闸蟹选育到销售全部流程均达到出口欧盟标准,品牌价值达到30多亿元。发展订单农业、共享农业等新模式,仅大闸蟹产业园区就带动3000余家农户人均年增收3.6万余元。深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开发了滨海特色小镇等农旅景点,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赋予了盐碱地“旅游富民”新内涵。